在湖北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进程中,“实施区域联动战略,整体提升区域协同力”是七大核心战略之一,乡村振兴作为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根基和支点建设的关键组成,正呼唤多元力量参与共建。
武汉晴川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以“行走的思政课堂”为载体,将大学生实践育人与乡土发展需求深度对接。商学院组织学子分赴十堰、孝感两地,以专业所学为笔、电商宣传为桥,在因地制宜的实践中探索“产业+文化”协同赋能模式,让理论实践与乡村需求同频共振——这既是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是青年学子在支点建设中锤炼本领、彰显担当的具体行动。
(十堰地区实践团合照) (宣化店镇地区实践团合照)
十堰分队:深耕产业宣传,激活农产价值
十堰小队聚焦特色农业,以“寻宝-发声-织网”为主线构建全链条宣传矩阵:先深入田间调研储备素材,再通过宣传视频、文案投稿与直播助力特色出山,最后将宣传转化为长期效益,实现因“网”识货、因货“知”村。实践中,小队坚持“实践赋能+教学相长”,致力于让“乡土好物”借电商之力走出大山。
安阳镇之行,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思政课堂从未局限于教室,而是在玉米田、西瓜地、蔬菜地里,是扎根在泥土与汗水之中的。每一次的素材拍摄、每一位的人物采访、每一天的亲身参与体验,都映照出青年人的责任不仅是学习知识,更要用所学回应土地的呼唤。
(实践团成员考察玉米田)
(实践团成员拍摄金花葵种植基地)
(实践团成员与西瓜书记合照)
(实践团成员亲身体验蔬菜采摘)
此外,实践团成员不仅传授当地希望做自媒体的村部主任拍摄制作视频技巧,还以直播形式助力果园宣传,这些技术赋能不仅是理论的传递,更是信心与文化的点燃。青春智慧唯有扎根乡土,才能将短暂的实践转化为持续的乡村振兴动能。这堂行走的思政课,终将化作大家心中“以专业服务社会”的永恒坐标。
(实践团全体成员合照)
孝感分队:联动政府资源,助力文旅兴村
孝感小队则立足宣化店镇实际,以“文化宣传+政府协同”为路径,探索红色文旅与电商助农的融合之道。团队主动对接当地政府,精准把握“扩大地域知名度”的核心需求,把红色文化、特色手工艺等文旅资源与电商推广相结合:一方面,用新媒体矩阵对非遗文化进行传播,用镜头来讲述红色故事,让“乡土好物”走进大众视野;另一方面,深入严畈村、茶坳村等地,紧密结合当地发展实际,精准施策,让文旅宣传与产品推广相互赋能,形成“文化引流、电商变现”的良性循环。
(实践团成员前往中原突围纪念馆考察)
(实践团成员考察中原红街)
(实践团成员进行助农直播)
(实践团成员合照)
在追寻革命痕迹的路上,以青春动力重走突围路上的每寸土地,我们仿佛随着先烈前赴后继的背影走入那段艰苦奋斗的烽火回忆。重走英雄曾踏过的土地,每一步都是对奋斗精神的接续,这场行走的思政课,不仅是对大别山精神的深情回望,更是新时代青年以青春之名,对时代使命作出的铿锵应答。不仅如此,竹篾在指尖缠绕出岁月的纹路,直播间里的声浪裹挟着乡土的热忱。我们带着电商专业的知识养分,深深扎根于这片实践的沃土。课堂上的理论不再是冰冷的文字,它们在策划的巧思里抽芽,在运营的汗水中拔节,在传播的光影里绽放出鲜活的模样。当宣化店镇的红色记忆,与竹编的经纬、直播的光影温柔相拥,我们更加明白:青春的价值在于将个人成长汇入地方发展与国家需要,使命的航向才能更加笃定。未来,我们仍将以脚步丈量这片土地的温度,以行动守护赤诚,让青春的动能在这片英雄土地上,绽放成照亮区域发展的璀璨星火。
协同赋能:书写乡村振兴的青春答卷
十堰地区的“产业宣传”与孝感地区的“文化宣传”虽路径不同,却共同践行着“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政理念——前者激活了农产品的经济价值,后者放大了地域文化的传播效能,最终通过电商纽带实现“两地实践、一体成果”的融合效应。
此次实践,是武汉晴川学院学子将思政教育融入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对“支点建设”战略的积极响应。未来,团队将持续深化“产业+文化”的协同模式,让青春智慧在乡土大地绽放更多光彩,以电商为笔、以初心为墨,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续写更多精彩篇章。